管狀帶式輸送機的承載能力計算需綜合考慮其結構特性與物料特性,具體步驟如下:
1. 關鍵參數與公式
承載能力(Q,單位:噸/小時)的計算公式為:
Q = 3600 × A × v × γ
其中:
- A:物料有效截面積(m2);
- v:帶速(m/s);
- γ:物料堆積密度(t/m3)。
2. 截面積計算
管狀輸送機的有效截面積需基于管狀結構特性調整:
- 理論截面積:管狀內徑(D,單位:m)決定的理論圓形面積,公式為 π×(D/2)2。
- 填充系數(φ):實際填充率受物料流動性及管體變形影響,通常取 0.75~0.85。
- 有效截面積:A = φ × π×(D/2)2。
3. 參數選擇要點
- 管徑(D):根據物料粒度及輸送量選擇,需確保管內空間足以包裹物料。
- 帶速(v):管狀結構穩定性要求帶速較低,一般 2~5 m/s,需結合物料特性優化。
- 堆積密度(γ):需實測或參考物料手冊(如煤炭約1.0~1.5 t/m3,礦石1.5~3.0 t/m3)。
4. 示例計算
假設管徑D=0.3m,φ=0.8,v=3m/s,γ=1.2t/m3:
A = 0.8×π×(0.3/2)2 ≈ 0.0565m2;
Q = 3600×0.0565×3×1.2 ≈ 733噸/小時。
5. 其他影響因素
- 傾角:若輸送機傾斜,需根據角度修正有效輸送量(通常需乘以傾角系數)。
- 環境與密封性:高密封性可減少撒料,但可能增加摩擦阻力,間接影響帶速選擇。
總結
管狀帶式輸送機的承載能力在于準確計算有效截面積,并合理選擇填充系數與帶速。實際應用中需結合工況參數動態調整,必要時通過試驗驗證理論值,以確保設計的經濟性與可靠性。
